就像现在的许多年轻人追星一样,雷锋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人们在《雷锋日记》中多次看到雷锋对黄继光真诚的崇拜。他曾在日记中这样描述:《黄继光》这本书,我不止看过一遍,而且是含着激动的眼泪,一字字一句句地读了无数遍,甚至我能把这本书背下来。
1960年3月的一天,雷锋入伍刚刚两个月就来到了沈阳。公务之余,雷锋参观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黄继光烈士墓碑拭去灰尘。雷锋第一次瞻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段经历却永远地铭刻在他心里。他离开烈士陵园的时候,满怀深情地举起右手,给长眠地下的烈士们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当时沈阳军区机关所在地,也曾是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可以说沈阳是雷锋生前活动的中心城市,这里对雷锋的人生和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960年10月,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附近的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决定召开“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决定树立雷锋为典型。从此雷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典型,走向了更广阔的地域,雷锋的名字越来越响亮。
1960年11月,雷锋的“政治生命”在沈阳诞生,通过雷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委会在沈阳召开,同时进行了雷锋的入党谈话。1962年2月,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在沈阳八一剧场举行的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他有幸和纵横疆场的将军们坐在一起,这是雷锋生前的最大荣誉和最高奖赏。
提起学雷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钉子精神”。可你知道吗,雷锋“钉子精神”的最早出处是雷锋和战友赵明才在沈阳北运河边的谈话,后来被雷锋写进了日记,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
1960年11月8日,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会议期间,雷锋与同屋的赵明才到北运河边散步,交流学习体会。雷锋说:“学习就是要有钉子一样的精神,只要有钉劲、钻劲,总会有收获。”后来,雷锋把这次谈心的体会写进了日记,于是就产生了著名的“钉子精神”,并成为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
从1960年底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外出作报告,出差的机会多了,他做好事的机会也多了。那时候开始流传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而做好事的中心地点就是沈阳站。
1960年冬季的一天,雷锋要到某部队作报告。在沈阳站准备换车的时候,雷锋突然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老家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觉得这位朴素的大嫂说的是实话,于是就领着她到了售票处,掏钱买了一张火车票,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我好给你把钱寄去。“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后来,这句产生在沈阳站的话,成了妇孺皆知的名言。
从1962年2月26日至1962年8月15日,雷锋随所在部队在沈阳浑南区望滨地区保障军区指挥坑道施工,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70天,留下的很多的感人故事和39篇日记、2篇讲话、1篇赠言、4封书信,成为沈阳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瓢泼大雨之中,雷锋帮一位大嫂,抱着一个小男孩,在泥泞的雨夜中艰难地前行……雷锋雨中送大嫂的故事感动了几代人。鲜为人知的是,这段故事就发生在章子沟村(位于现浑南区望滨街道)。1962年5月2日下午,在沈阳东北部山区参加施工的雷锋正在精心地保养汽车。不知不觉中,天空乌云密布,突然下起了大雨。雷锋连忙拉开帆布盖车,一抬头,发现公路上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
雷锋跳下车来,迎上前去一打听,原来大嫂叫纪玉春,从哈尔滨来,要到章子沟去孩子的爷爷家。雷锋连忙跑回宿舍,拿来雨衣给纪大嫂披上,接过孩子替她抱着,冒着风雨送他们回家。
1963年1月21日,国防部在沈阳军区八一剧场,举行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的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十团运输连二排四班以“雷锋班”称号的命名大会。运输连二排四班全体战士从营口赶到沈阳参加会议,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上将宣读了国防部的批复,并把一面绣有“雷锋班”三个字的锦旗授予了该班。当班长张兴吉和副班长周述明接过那面“雷锋班”的旗帜时,全班战士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在主席台上列队致敬,表达学习雷锋的坚定信念和决心,表示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